“吃穿住行都照顾地很好,比亲人还亲!”湖南籍的求助人员李大叔对救助服务满意度调查时如此评价。外出务工的他因为工地完工,一时间没找到工作,已经在街头流浪了好几天,后被视频监控平台发现,由救助站工作人员劝导到站内求助。几天后,穿着救助机构发的新衣服的李大叔很快就踏上了回家的列车。这样的画面每天都在广州这座有温度的城市上演。
成立13支街面救助管理小分队
如今,广州市已经建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社会参与的流浪乞讨人员街面巡查和主动救助机制。全市成立了13支街面救助管理小分队,常态化开展街面巡查和转介服务,并开发了街面救助APP系统,对全市街面流浪乞讨人员实施“一人一档”精准服务,街面流浪乞讨现象大幅下降。
“流浪乞讨人员其实很喜欢同别人聊天的,他们大部分都非常有倾诉欲,我们志愿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尝试跟他做朋友。”这是拥有7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经验的社工小袁分享的经验。广州是慈善之城,社工、志愿者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热情很高。
街面巡诊服务广州市民政局出台了《广州市民政局关于促进社会力量规范参与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的实施意见》,积极整合包括社工机构、爱心企业、志愿者团队在内的41家社会组织,上千名专业社工、志愿者,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管理服务联动机制。
自年8月联动机制建立以来,建立流浪乞讨人员档案份,开展个案帮扶、推荐就业31例,成功寻亲57人,服务培训12场次、组织社工志愿者人次、服务流浪乞讨人员人次,形成了救助管理工作新格局。
视频监控中心实时巡查人性化、关爱型服务理念贯穿救助全程
“徐大爷,今天站里面来了理发志愿者,我看你头发不短了,咱们也去理个发,清清爽爽地回家,好不好?”救助站的社工凑近劝说耳朵听不太清的受助对象理发。
据介绍,广州市救助机构紧贴困难群众需要,人性化、关爱型服务理念贯穿救助全程,站内照料标准、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通过新建、改建、扩建更新升级改造服务硬件设施,受助人员伙食标准随城市低保标准同步增长,建立“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的受助人员健康档案,根据动态评估状况精准提供医疗救治、危机介入等专业服务。
此外,全市救助管理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社工驻站为受助人员及时提供心理疏导、情绪干预、就业指导等服务,站内配套建设了康复室、图书馆、影音放映室等文娱运动场所,帮助流浪乞讨人员建立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帮助多名流浪乞讨人员找到亲人
“感谢救助站帮我找到失散多年的儿子,我们只能用这面锦旗和感谢信表达一下我们的感谢!”这是远在贵州的布依族小伙罗阿介发给救助站工作人员的视频内容,视频里罗阿介的母亲边拿锦旗边用方言说着感谢的话语。在救助站,来自五湖四海的锦旗挂满了整面墙,每一面锦旗都是一个团聚的故事。在开展救助工作时,救助站会遇到很多身份信息不明的流浪人员,对他们来说,回家团聚才是最好归宿。
据了解,广州市各救助机构与公安机关报警走失人员信息实现实时共享,建立完善受助人员DNA、指(掌)纹、人像采集、比对和信息反馈机制,推进智慧寻亲。同时,广州组建专业寻亲团队,创新三级寻亲递进制度,并积极构建“社会力量+”寻亲模式。年至今,全市救助管理机构已成功帮助多名流浪乞讨人员找到亲人,回归家庭。
回家团聚,并不是救助服务的终点。广州市全力推动流浪乞讨源头治理和稳固工作,力争实现流浪乞讨现象标本兼治。全市6个救助管理机构均建立了返乡人员信息台账,各区建立了辖区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库,有效落实定期通报和回访制度。另外,对于穷尽手段确属无家可归的,广州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在本市公办福利机构妥善安置,实现流浪乞讨人员基本权益兜底保障。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春林通讯员廖培金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伟浓通讯员廖培金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马俊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