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清“作案手法”,让网络软件侵犯隐私无所遁形;锁定证据,让视频盗版不法分子无从抵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实施违法犯罪的新型案件也不断出现,“电子数据”作为新的证据形式越来越受到重视。有这么一群人,凭借丰富的技术经验和沉着的耐性,在没有任何线索的背景下,从海量电子数据中锁定、固定证据,进行人物画像、可视化分析,帮助执法人员办案。今年初,人社部将“电子数据取证分析师”纳入了职业大典,新职业的确立将有效推进该职业规范化、专业化建设,为维护法律公平公正提供有力科技保障。
计算机程序员“跨界”考司法鉴定人执业资格
在国家列为新职业之前,电子数据取证和分析服务从业者往往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工作。“80后”余方是广东中科司法鉴定所的一名从事电子数据鉴证的司法鉴定人。学习计算机专业的余方一开始并没有想过从事这方面工作。研究生毕业后,他在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从事软件研发和检测。年他来到广州,成为广州中国科学院软件应用技术研究所(现更名为广州软件应用技术研究院)的第一批筹建人员。年,广州中国科学院软件应用技术研究所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总部引进著名电子数据取证专家丁丽萍研究员,在广州市南沙区成立广州中国科学院软件应用技术研究所电子数据取证实验室,并申办了广东中科司法鉴定所。其后,创办广东中科实数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成果转化,形成了一个产学研一体化运行的电子数据取证团队。在支持实验室筹建的工作中,余方开始对电子数据取证产生兴趣。有“华人神探”之称的李昌钰是实验室的名誉主任,曾多次到南沙演讲,“那些用现代科技从蛛丝马迹中寻找证据的故事,很吸引人。”余方说道。
年,余方参加了司法鉴定人执业资格考试,执业范围是声像资料司法鉴定(含电子数据)。余方说,这个考试除了考核电子数据取证领域涉及的声像资料、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外,还考核刑法、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职业规范。因为一直从事计算机相关领域工作,这个考试对余方来说,难点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掌握和技术鉴定规范的熟悉上。为此,他一遍遍的背诵相关法律法规,学习相关的视频教程。学习技术鉴定规范时,除了背诵条款,他还通过实操的方式去加深印象。此外,他还要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