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可怕的不是资产泡沫,而是科技的停滞。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上,科技停滞是常态,科技大爆发是非常态。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人类的技术革新虽然日新月异,但大部分领域的基础科学没有实质性进展,陷入停滞的困境。
例如,上个世纪70年代,从伦敦到纽约的飞行时间是8个小时,现在仍然是8个小时。在火箭技术领域,阿波罗登月飞船早在年就造访了月球,但直到今天,人类可以到达的最远距离仍然只是月球。第一颗原子弹早在年就研制成功,开启了人类对核能的厚望,但直到今天,人类对核能的利用仍然停留在极为浅层的阶段。从年到年,手机的任何一个零件都在进步,但最核心的电池,进步甚微。近年来,有关资产泡沫的讨论很多,“灰犀牛”、“明斯基时刻”等学术名词成为媒体热词。
但其实,资产泡沫并不可怕,只要社会整体的生产力还在提升,水多了可以加面,货币供应与实体经济总能达到动态平衡。
所以,要解除资产泡沫的风险,最终还是要靠科技进步。通过科技提升生产力,提高人们的收入,实现货币超发与实体经济的动态平衡,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在此背景下,科技创新成为我们国家的最强音,各大城市纷纷请缨出战,势必要啃下科技创新这块硬骨头。
最近,首份《广州市产业地图》出台,在全市梳理产业地块个,总用地面积.78公顷,集全市之力服务创新型产业。
01
广州产业地图出炉,谁是王者?
《广州市产业地图》结合十四五规划,以及重大产业导向来了一次大盘点,相当于一份全方位的“广州投资指南”。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可以以此为参考,判断未来各个板块的产业价值及发展潜力。
不过,这份产业地图非常详尽,大概有1万多字,很多朋友未必有时间很耐心通读。我的建议是,重点看两个维度。
一个是区域分布。
产业地图显示,全市共梳理出个产业地块,总用地面积约90.38平方公里。在寸土寸金的一线城市,能够腾挪出这么大面积的增量用地做产业,足见广州的决心。
这些产业用地,将在全市形成“一核引领、两极带动、三港辐射、多点支撑”的产业空间格局。
所谓“一核”就是位于天河、黄埔、南沙的数字经济核心区;“两级”便是东部发展极与南部发展极;“三港”指的是白云机场、广州南站、南沙港;“多点支撑”包括知识城、科学城、南沙科学城等。这个空间格局也将成为广州人创业就业、买房置业的最佳指引↓
二是产业方向。
广州产业地图按照主导产业方向,把全市的产业分成三大类: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
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块的面积是最大的,占到了总用地面积的48.8%,主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实就是前文所说的、可以提升全社会生产力的科技创新产业。
那么,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呢?主要分布于中心四区以及番禺、花都、空港经济区。
02
广州科创精华,向智慧城转移
纵观整个产业地图,谁才是广州科创版图的执牛耳者?
当属天河。
说起天河,大家首先会想到的是三大国家级CBD之一的珠江新城。但其实,天河除了是CBD,同时还是广州科创的发动机。
回顾广州科创30年,天河堪称科创企业的“黄埔军校”,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