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广州日报
写在前面:“内卷”、“打工”、“困在系统”……我们的未来,特别是城市弱势儿童群体的未来,如何不被圈定呢?广州日报记者苏赞、林琳讲述了青草公益11年的坚守与努力:让流动儿童找到自己的成长动力和方向。苏赞记者也在今年年秋季项目青草“职”播间活动中担任嘉宾,与初中阶段的流动儿童分享自己的职业故事,启发同学们对未来的想象。
——青草公益联合创始人向芯、王向
过去,提及流动,“积分入学”“异地中考”“非户籍生”等概念便是不少人所能想到的一切。每个孩子都将通过各自努力,循着升学的轨道走向人生的某个目标点。
然而,11年前,当执信中学的高中生向芯和王向第一次走进康乐中学开夏令营时,感觉到了巨大的“落差”。
彼时,大多数流动青少年基础较差,被定义为“后进生”,大多被推向职业院校。而向芯和王向当时刚在执信中学毕业,是典型的“名校优等生”。那一年,她们看见关于打工子弟学校的频繁报道,不禁思考:“如果背景互换,自己又能否摘掉‘后进生’标签”。
向芯和王向等人连续多年到打工子弟学校开展涵盖多门课程的夏令营,在实践过程中愈发感觉到项目的难度。但这群青年认为流动孩子同样充满创造力和可塑性;他们的未来,可以经由更多人的支持而获得改变……
孩子并非天生“后进”
年,来自执信中学的高中生们便决定带来一点不一样的可能性。如今已是青草理事长的向芯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除了开展丰富的夏令营课程,青草会在城中村的打工子弟学校里,给“中专班”的学生上职业探索课。有一次,青草项目主管卓婷正讲解着幼教相关的职业发展路径,教室后排的学生早已睡着,还有人在偷偷打游戏。
“课间休息,卓婷走到刚睡醒的阿成身边,问他是不是对今天介绍的职业都不感兴趣。”阿成初一时参加过青草的活动,性格活泼。然而,这次,他揉了揉眼睛,几乎脱口而出:“了解这些职业有什么用?我以后还不是得打工,又轮不到我选。”过去,向芯、卓婷和青草的同事们在打工子弟学校听到过不止一次类似的话。青草的团队成员也逐渐有了清晰的感知:孩子并非天生“后进”,只是他们在小小年纪已经被圈定了未来,许多孩子甚至觉得:世界纷繁复杂,与我无关。看似热闹的线上社交、视频直播和网络游戏,成了他们选择逃避的一个宣泄口。可问题出在哪里?当初匆匆投身到流动子女教育问题的执信高中生们并没有答案,他们想去改变,隐约觉得,“如果人生互换,或许我们也会无可避免地成了‘后进生’”。当下的生活更像是在走流程
在一场流动儿童升学与职业发展研讨会上,青草理事的王向分析道,在进入公办普通高中方面,流动人口子女一直因为资格和学位限额,要比本地户籍考生面临的竞争激烈一些。考不上的孩子会在初中毕业后进入中职教育。
而作为青草调研团队成员的杨佳媚发现,“打工子弟学校大多会集中力量培养有可能升普高的孩子。实际上,很多打工子弟学校没有多余的师资力量陪伴其他孩子的成长和引导其生涯规划,剩余的学生像是‘陪读’,被贴上‘后进生’或‘不努力’的标签。”她回忆道,突然意识到自己“高中无望,只能去中职”的学生大多会不知不觉地陷入迷茫的状态:不再对升学抱有希望,当下的生活更像是走个流程,只为了见证日历数字能变成6月,然后进入职业院校。
广州城中村里的招工告示(张嘉欣供图)
卓婷对此分析道,很多受流动影响的孩子处在消极情绪的循环中,“自己觉得自己不行,没想法;而家长也没能给孩子足够的关心,觉得一旦上了职业学校就不用管了;打工子弟学校老师则精力有限,无法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只有让孩子从负面循环中走出来,才有可能让孩子重新认识自己的人生。实际上,每一份职业都值得尊重,都有可能成就辉煌人生。
把“不得不在家”的困顿变成重新认识“家”的契机
今年,青草开始搭建线上升学信息平台,线上同步更新升学*策与时间线等信息。与此同时,他们同步研发了针对家长的路径时间线折页,让家长清楚路径*策的同时,也能在各个具体时间点给到孩子需要的支持,还邀请各行各业的职场志愿者走入校园,与学生面对面,分享真实职业故事和成长路径。
在研发主管符璧莹的带领下,青草“把疫情期间‘不得不在家’的困顿,变成重新认识‘家’的契机,带领流动儿童和青年志愿者们找到自己在家庭、在社会中的位置。”
为了摸索做线上体验式活动的效果,他们跟2所学校、1个社区合作,带领81位流动儿童开展了9次“线上游学”活动,此后,线上夏令营正式推出,许多在夏令营期间建立的每日运动、记账、做家务打卡群,在营期结束后还依然活跃着。
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