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年正遇好时光,美丽乡村喜气扬。十里稻香花吐艳,满山柚熟果飘香。脱贫致富村锦绣,产业兴农国力强。山寨村姑茶待客,欢歌起舞颂奔康。”近日,紫金县九和镇龙塘村村民张建新有感而发,写了一首赞美家乡美丽蜕变的诗歌。
正如这首诗歌所言,自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策以来,龙塘村的改变,可谓“脱胎换骨”。
4年前,龙塘村自然条件较差,村庄基础设施薄弱,距离圩镇约20公里,且多为崎岖山路,一边靠山,一边靠河,交通极其不便利,被当地村民称为“三无村”(无地、无人、无钱)的龙塘村,被确定为省定贫困村,由市委组织部牵头,与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局3家单位共同帮扶。
原村委楼
现村委楼
4年来,驻村扶贫工作队坚持“*建+产业”的扶贫模式,从巩固基层堡垒战斗力入手,不断激发脱贫内生动力,调动各方力量支持脱贫攻坚,并多方筹资发展红肉蜜柚扶贫主导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目前,龙塘村相对贫困人口、相对贫困村已全面实现脱贫目标并办理了退出手续,红肉蜜柚主导产业成为村民的“致富果”,有劳动力的相对贫困户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元,村集体收入从年的不足2万元提高到了年底的近12万元;水利、学校等设施焕然一新,*群服务中心、村民健身文化广场、卫生站、污水处理池等一大批基础设施落成投入使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龙塘村先后获得年全市先进基层*组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进典型和年“全市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龙塘村小学旧教学楼
龙塘村小学崭新教学楼
增强基层组织战斗力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打赢脱贫攻坚战,特别要建好建强基层*支部,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年以来,驻村扶贫工作队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增强*治功能入手,以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为重点,着力解决“思想*治意识不强、队伍老化弱化、战斗力薄弱”等问题,有效破解了*组织软弱涣散、*建工作滞后和基层治理水平低等问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强大动能。
新建的文化广场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首先要解决思想意识问题。针对部分*员干部*性意识薄弱、组织观念淡化、*治意识不强等问题,龙塘村提出“三个抓手”补足思想之“钙”。一是抓理想信念教育,通过主题教育、上*课、专题辅导报告、到革命老区参观学习,不断提高*员干部*治站位和思想觉悟。二是抓专题学习培训,通过学习交流会、专题辅导报告会、*员电教等形式,加强*的*策理论学习培训,让*员干部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三是抓*内*治生活,通过组织全体*员认真学习贯彻《关于新形势下*内*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严明纪律,构建良好的村级*治生态。
增强组织战斗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针对村“两委”班子和*员队伍弱化的问题,龙塘村制定出台《龙塘村*员干部“领头雁”工程实施方案》,从素质能力、人员结构、带头人培养等方面全面提升组织战斗力。一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省、市专家到村授课,组织村“两委”干部到外地学习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做法,提升村干部自身素质和“双带”能力。二是选派5名*员种植大户参加市县种养技能专题培训班,选派村干部参加河职院大专学历班教育,打破村干部无大专学历的历史。三是选好用好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干部,进一步改善*员队伍结构。从回乡创业优秀青年中发展2名80后*员、2名建*对象,年选拔了2名村*支部书记后备人选和2名35岁以下村“两委”干部后备人选。四是加大*员致富带头人创业支持力度,通过种养产业聚集、特色产业培植、学习培训支持等措施,鼓励在村*员带头创业兴业。目前,龙塘村共培养种养殖大户25人,其中*员有6人。
在脱贫攻坚战中,*员干部必须发挥模范先锋作用。龙塘村通过建平台、严考核、重激励,使一批*治觉悟较高的*员充分展现先锋优势。龙塘村落实村“两委”班子成员跟踪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项目、*员挂钩联系贫困户制度。其中,*员种植大户张洪中、张运方个人种植春甜桔近40亩,并带动和指导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普通农户扩种春甜桔多亩,仅此一项增加农户人均收入多元;*员种植大户李南佑种植红肉蜜柚近亩,带动全村近20户村民和贫困户扩种近千亩红肉蜜柚,有效提高了村民收入水平。
同时,龙塘村还针对作风不严不实的问题,制定了村“两委”干部定期走访联系群众制度,要求村“两委”干部每月至少走访一次农户和贫困户和走访一次产业共建基地;实行“坐班制”和周工作例会制度,推行“*建+基层治理‘两线工作法’”模式,通过线上广泛收集民意、宣传教育、服务群众,线下及时反馈和办结线上平台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实现小事不出村、问题不出镇。
*旗引领脱贫攻坚
产业助力村民致富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脱贫攻坚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抓手。在发展扶贫主导产业上,龙塘村坚持*建引领脱贫,一手抓*建,一抓扶贫,村“两委”班子和驻村第一书记全力当好“领头羊”,强*建、带扶贫、促发展,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精准定位红肉蜜柚作为扶贫主导产业,引领贫困户脱贫致富。
据统计,至年底,龙塘村红肉蜜柚种植规模已近0亩,年产量已达万斤,预计进入丰产期年产量可达0万斤。
要保障贫困户持续增收,必须走产业品牌发展道路。目前,龙塘村已构建村集体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管理、保价收购。同时,龙塘村与广东村长伯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合作,由村长伯伯公司与村专业合作社签订5年保价收购协议,确保村民收入有保障。
为了进一步提高龙塘村红肉蜜柚市场竞争力,打响产品品牌,经全村*员群众与合作电商企业共同谋划,确定以龙塘村地理纬度作为红肉蜜柚品牌名,注册了“23.5度柚”商标。
去年,龙塘村与村长伯伯公司共同举办了龙塘村“23.5度柚”采摘节,邀请全市多家农业龙头企业、电商企业等约多人参加活动,人民日报海外版、南方+、广州日报、河源日报、香港商报等20多家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全面提升龙塘村“23.5度柚”知名度,引爆了销售市场。通过现场拍卖、电商竞价、市直及紫金多家单位消费扶贫等途径,6天销售万斤红肉蜜柚。
主题教育圆了百年筑桥梦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暖民心
“连心桥上*旗红,两岸乡亲喜气融。叠迹骑轮犹闹市,繁华绮景沐春风。”这首《连心桥》组诗是九和镇龙塘村村民创作的,表达了龙塘村村民对连心桥建成通行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连心桥原址
新建成的连心桥
PK
近日,66岁的龙塘村村民戴汉强走在新建好的连心桥上兴奋不已。他说:“龙塘村民的共同心愿终于实现了,这座桥不仅是连心桥,更是民心桥、便民桥,大大改善了周边村民的出行条件,拉近了河两岸村民的关系。”
据介绍,26年前,在村民群众自发努力下,全村自筹资金近20万元修建了一条长约米的铁索吊桥——龙塘村连心桥(村民称“三中桥”)。因年久失修被定为危桥,禁止通行。北岸的村民要到南岸村委或者小孩到村小学上学都要绕道,路程多了约6公里。
面对群众反映的“百年筑桥难题”,龙塘村*支部以解决困扰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为抓手,下决心修建三中桥,但因受建桥资金等原因限制,该桥一直没有修建。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走访调研中,市有关领导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