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祠
Meeting
点击可观看完整视频
清光绪十四年(),广东各县陈氏宗族合资捐建合族祠,为参与捐资的陈氏宗族子弟赴广州城备考科举、候任、缴纳赋税、办理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清光绪十九年(),陈氏书院落成,俗称陈家祠,占地面积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为平方米,由大小十九座单体建筑组成,在建筑结构上巧妙地运用灰塑、陶塑、砖雕、石雕、木雕、铜铁铸和彩绘等装饰工艺。
在当时的广东,陈姓多为望族,因此他们建造陈家祠时不计成本地用上了最好的工艺。可是,这些陈氏族人大概没有料到,一百多年后,陈家祠成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是现存广东规模最大、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
陈家祠建筑上大量精美的灰塑
原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李卓褀,可能是最熟悉陈家祠的人之一。人生中有30多年光阴都在陈家祠度过的他,对陈家祠的各项艺术工艺和背后的故事如数家珍。而那些题材丰富的木雕屏风、色彩丰富的灰塑装饰、造型生动的石雕、技艺精湛的砖雕……他却说不出哪一样是他的最爱,因为于他而言,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都极其珍贵。
原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李卓褀
二十世纪早期,陈家祠一直兼顾着“书院”和祠堂的功能。直到年,广州市文化局正式接管陈家祠,并在年至年间对陈家祠进行全面的复原维修。年10月1日,广东民间工艺馆在陈家祠成立并正式对外开放。
陈家祠内精美对称的走廊
20年后,年,李卓褀等18人被派到陈家祠进行再次修复工作。他记得,当时陈家祠主体建筑内部已是广州市新华印刷厂的印刷车间;东、后院被广州电影机械厂(后改为广州复印机厂)占用,建起了厂房;前院被广州市三十二中学占用,建起了教学大楼。面对这座沧桑的建筑,李卓褀不由得慨叹:“要复原这座建筑是多么不容易啊!”
栩栩如生的石雕
由于陈家祠在设计建造时集中了各种工艺的能工巧匠,是灰塑、陶塑、砖雕、石雕、木雕等工艺之集大成者,因此在修复时也特地请来了各领域的顶尖工匠,力求恢复陈家祠的原貌。“当时请来的工匠都是行内的佼佼者,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区腾师傅。当时他已经70多岁了,还每天跟我们年轻人一起在梯子上爬上爬下,拿着加长的手电筒检查每一个建筑结构,排除安全隐患。这种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十分打动我。”整一个修复过程,李卓褀至今仍历历在目:“修复了3年多,直到年的春节陈家祠才重新对外开放,当时是很轰动的,是广州市的一个大事件。我们还办了几个比较好的展览,很多人前来参观,不少媒体进行了报道,迎来了我们博物馆的春天。”
大量分布在陈家祠内的木雕工艺
尽管,陈家祠在年已恢复对外开放,但前院和东院、后院的用地却是在年和年才分别收回。到了年,广州地铁一号线开通,“陈家祠站”让大家一下就记住了陈家祠这个地方,将陈家祠的参观人数带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记得当时游客进来是要排长龙的,一天2万多人来参观,当时我们还请了周边的金花街派出所帮忙维持秩序。”李卓褀自豪地回忆着。
精致的砖雕
陈家祠月台上,镶嵌在石雕中的铁铸
从年踩着单车初来陈家祠报到的年轻小伙,到年地铁陈家祠站开通时的博物馆馆长,到今天即将走过又一个20年,李卓褀已是退休的老馆长。陈家祠就像他“十月怀胎”的孩子,几十年来的发展和变迁都看在他的眼里,刻在他的心上。
陈家祠聚贤堂内的布置
在陈家祠内闲逛一圈或许只需要十多分钟,但你若静下心来细细欣赏,也许会发现这些古老的工艺上不仅有你熟悉的历史典故,还有一些“新潮”的元素。在这座百年建筑上,有一对源自西方的“小天使”造型砖雕,你发现了吗?
出品:广州日报大洋网
图文:吴雪莹
视频:袁世杰
历史图片源自陈家祠内展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