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5个月,25岁的古*在广州面试了近次。
看管、餐饮、苦力、清洁……他通通找了一遍,什么活都愿意干。然而,被拒绝的原因大多一样——他存在听力障碍,听不见声音,也不会发音说话,只能靠手写几个简单汉字交流,每个面试官第一反应便是“残疾,不行”。
“难道这座城市不是只要能干活,干得好,就可以找到自己的机会吗?”5个多月前,古*正是抱着这一梦想南下广州,却被现实泼了上百次“冷水”,身上积蓄花光,转眼间,便被现实赶至一座天桥底,没有家,晚上便在这座城市的角落睡去。
一事无成回家乡?他不愿意,心里的坎迈不过,露宿街头成了他想到的唯一选择。那时的古*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因为一群陌生人的出现,迎来转折。彼时,按志愿者杨绘的话说,“古*随时可能开始一场名为‘流浪’的无止境下坠。”
然而,就在这个12月,他从天桥底一跃成为一所餐厅颇被看好的员工之一。
从露宿者到打工人,古*(图一左一,图二左二)经历了一场“逆袭”。
一场天桥底的有爱邂逅
时间回到了10月31日的晚上。
恰逢周六,杨绘、老唐、祝丽萍、梁兰以及二十多位来自各行各业的广州志愿者又一次集中了起来。杨绘是启智社工中心关怀露宿者专项负责人,其余人也是与露宿者打过交道的核心志愿者。
每周六晚上七时,他们走街串巷,与街头的朋友进行一场持续了十几年的约定:循多条路线探访街头露宿者,送一份由爱心物资组成的手信,然后席地而坐。“这一刻我们都是朋友,互相‘取暖’,鼓励彼此再加把劲,走出糟糕的生活”。
志愿者们习惯称呼露宿者为街友,意即街头的朋友。也是因为做了十几年志愿者,杨绘等人几乎认识路线上的每一个“熟面孔”:他们没有固定房屋,大多白天捡拾废品赚钱、晚上在不打扰这座城市的角落睡去,他们要告别露宿,需要的不仅是物资。
志愿者坐下来,与街友聊天同时,也在向其分享露宿之外的人生。
令祝丽萍和梁兰印象深刻的是,跟其他大包小包的露宿者不同,古*一个人坐在石板凳上,只有一个背包,既不合群,又显得落寞。可当志愿者走近打招呼,交朋友时,他又一味地摇头摆手,令人百思不得。源于抗拒,还是有难以言表的理由?他们不愿看见了问题却转过身走开。那一天,在常规街友探访活动结束后,祝丽萍和梁兰开始向周边街友打听古*的来历,“大家说这位新街友可能是聋哑人士,当时便恍然大悟。”
几乎是同时,祝丽萍想好了沟通交流的方法,拉上了老唐再次来到古*旁边,拿出了手机,“既然听不清,也不能说,那我们打字吧。”古*也没想到,这群打了一声招呼,却又走开了的陌生人,即将围绕着他,带来了他的人生转折点。
古*找到工作后,志愿者来探望。
露宿与追梦的一线之差
因为祝丽萍特意用手机打字与自己交流,古*渐渐敞开了话题。
那是他从河南来到广州的第三个月,在与这群志愿者偶遇之前,古*被现实泼过太多冷水了。他本想着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工作,却“见工”多次,全吃闭门羹,每次见工,别人问自己能干什么,打几个字、点点头、比划一下,本以为有戏。
然而,每次的结果出奇的一致。对方一看古*的样子,摆了摆手——不招。日子这样一天天耗过去,古*身上没钱,开始了露宿的生涯,吃上顿没下顿。令志愿者敬佩的是,即便走到这一步,古*依旧保持和家人的联系,依旧相信自己的梦想。
“相遇那天,他用手机打字,明确了——‘要找工作!’”那时候志愿者们都为他的处境担忧:实际上,如果不是遇到一个人迈不过的坎,再无后路,谁又会甘心流落街头,但偏偏那个坎,偏偏迈不过。对许多街友而言,梦想和露宿,都不过是一次命运开的玩笑。
“有的因家里的矛盾给自己的心打上了死结,有的因背井离乡后遭遇各种不如意,露宿一点点固化成为了人生的‘单行道’。”街友缺失的也并不是物资上的东西,而志愿者总能帮助想走出来的街友找到希望,最终迈过那个坎的人会成为更多露宿者的希望。
后来,杨绘和老唐等志愿者又连续几天找了古*聊天,“坐下来,几个人拿出手机,远远看去就像一群人玩手游,但实际上,是我们聊得起劲,这感觉,挺有意思的。”一位志愿者说,大家在想方设法帮古*找工作。
成为餐厅最努力的一个
当街友努力寻找可能性的时候,机会也在等待他们。
无独有偶,启智志愿者张健在匠二餐饮广州塔店工作,餐厅刚好需要员工,得知此事后,启智关怀街友的志愿者萌生一个公益念头:匠二餐饮有岗位空缺时,能否为有需要且适应工作岗位需求的朋友提供机会。
彼时,该餐厅已招收三位听障员工,有工作一年有余的,年轻的也工作了三个多月。听说古*的故事后,张健说:“来我们这里试试吧,餐厅刚好缺人手。”古*怎么也没想到,志愿者带来了又一次面试机会,有了盼头,同时也紧张了起来。
“这一次会像过去的次一样失败吗?”“他们会不会看不起我?”……这些问题依旧纠缠古*。为此,面试前,杨绘和老唐特意为他准备了一套新衣服,并指引到公共卫生间洗澡,不断强调:“形象做好了,只要你真的愿意干而且能干,他们一定会给机会的。”
那一天下午二时,餐厅人流高峰期刚过去,古*走进了广州国际媒体港,与张健碰面。彼时,杨绘和老唐陪伴一旁,古*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面对这个坎了。四个人围坐在餐桌上,低头用手机进行交流。
大家心里都没有底,也都没有想到,试工期间,古*已经成为最努力的一个员工。此后朝九晚九,每天洗一两千双碗筷,一周休息一天,古*一干就是一个多月,而且和其余三位听障员工配合默契,一个手势,彼此要做什么便心领神会。
彼时,记者曾与古*进行过简单的交流:“你现在累吗?”“还行。”“你开心吗?”他在手机上很快打出了两个字:“开心”。也因此,就在这个12月,古*从天桥底,一跃成为了一所餐厅颇被看好的员工之一。
为更多街友探寻人生新可能
实际上,古*的故事正在街友中撬动更多的可能性。
每一个街友背后是崩塌的人生。“尊严”“家庭”“未来”是足以让关系陷入冰点的敏感词,志愿者和街友之间讳莫如深。“但我们还是希望帮他们走出来。”杨绘说,“如果不是他们误以为自己被抛弃了,再无后路,又怎会甘心流落街头。”
杨绘透露,启智关怀露宿者分队个案小组是启智社工中心与关怀街友中心共同培育的志愿者小组,也是第七届广州市公益创投活动资助项目“佳友农场-流浪乞讨人员融入社会计划”的核心团队。
“过去我们一直有个案小组,但在今年6月开始进一步深化,开始常态化培训和探访,为所有个案入档并定期更新情况,以多人小组结对的方式,为一个个街友解决就业和回家问题。”他说,既然过去的人生崩塌,那就由志愿者和街友一同搭建第二段人生。
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