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识教育不止于清明
刘伟见
中华传统节日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中国人无论走多远,都会在传统节日里存念家国。清明节是传统的祭祀文化。《论语》载,“子之所慎,斋、战、疾”,就是孔子最看重斋祭、战事与生病。因为斋祭可以慎终追远,孝亲化俗,加强家邦认同,战事关系国家民族生存,疾病关系个人安危,自身与家国是三位一体的。
*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传统节日恰恰是每个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背景与共识。笔者以为,可以通过清明节的祭祀文化来加强生命意识教育。
清明祭祀往往容易触动生命意识中的死亡思考。中国民间对“死亡”有所忌讳,目前欧美社会已经普遍将死亡教育当作生命意识教育的常识,开设有相关的中小学课程。中国的祭祀文化对生命意识教育自成体系。网络社会的到来,使得清明祭祀有了新的手段。可以在网络上进行祭祀。但只有对传统祭祀义理深入了解,才能使我们更好地“创造性转化”。
古人通过对他人、亲人、自身、动物的死亡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在对待他人的丧礼上,传统提倡当他人生命出现大故时要对环境与场合的变化有所觉察与尊重。在显性层次上“对柩不歌,入临不翔,当食不叹”,即不能对着棺材唱歌,不能在丧祭现场大摇大摆,不要在丧祭饭席上悲叹;在隐性层次上,要“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即你不在丧祭现场时,也要有一种相对的与环境同步。即在邻居有丧事时,你舂米的时候不要哼小曲,在村里有出殡时,你不要在巷子里唱歌。虽然你不在现场,你个人习惯是个人的事,但环境中有相邻而敬的义务。孟子认为“唯送死可以当大事”,主张死生为大,要尊重生命的离去。自然,在清明节无论是面对他人或者亲人的祭祀上,要端正态度,不能轻忽散慢。
在对待亲人的离去和祭祀的表达上,要明辩生死,借此进行仁与智的教育。清明节的扫墓,时下可见有的坟墓年久失修、杂草丛生,甚至低陷残败。有人认为死就是灭亡,没必要搞封建礼仪祭祀。有的坟墓则修得富丽堂皇,宛如对待生者。对这个问题,孔子认为“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智而不可为也。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木不成斫”。意思是对待亲人死去如果就此认为亲人死了没了,把死亡当作纯粹的消失,这是不仁厚而不可以这么做的。相反,如果把死去的亲人当作没死去一样对待,这也是不明智而不可以这么做。王夫之认为“事死不如事生,则无不忍死其亲之心;以生事加于死者,则昧生死之理。”即重视生大于死,则会忍心对待亲人故去,而对死者如对活人,就混淆了生死之理。所以,孔子认为可以借对亲人的祭祀的明器(祭祀用品)上来进行仁与智的教育。古人在祭品上用竹编的草席不嵌边,用的瓦器不上色,用的木器不雕琢。即让祭祀物品处于可用与不可用之间来象征对亲人的缅怀处于生死之间。由此衍发出对事物矛盾的两方面辩证对待的思维。这也为儒家反对殉葬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对待自己的死亡上,古人主张“得正而毙”。即要死得其所。现在发生了一些青少年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轻忽对待死亡,令亲友痛心不已。《礼记》言“生有益于人,死无害于人。”个人的死亡不仅是自己的事。这是有必要对青少年进行的生命意识教育。不仅如此,人还要体面地去世。曾子在弥留之际通过童子的话语发现自己睡的席子超越了身份,坚持要换掉。曾元劝父亲回头再换。曾子批评“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坚持马上换席,刚换完躺下就去世了。这就是儒家的君子在生死之际也不会敷衍含糊。
在对待动物的死亡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包含着仁心厚意。《礼记》的《檀弓篇》记载,孔子养的狗死了,吩咐子贡用旧席子掩埋。并吩咐不能让狗的脑袋陷在泥土里。叶梦得认为,席子贴身,狗近身,将旧席埋狗尽物之性,可谓“仁之至义之尽”。
清明节缅怀先祖更容易使人思考活着的价值与意义。死是生的延展,生死结合才能对人进行完整的评价。正是有了死亡的限制,才使得生更有价值。由此,如何死亡也变得有意义。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身前事与身后名纳入日常立身行事的准则,会使很多人变得更有对家国与自身有责任感。
(作者系北京社会科学院国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研究所国学研究室主任)
刘伟见博士,著名学者,江西省莲花县人,教授、研究员。现任北京社会科学院国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研究所国学研究室主任,中国国学研习与出版研究院院长。曾任中央级出版社中国致公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欧洲十大商学院之一欧洲高管教育学院(德国)访问教授。香港国学杂志《品学》总编辑。30集《王阳明传奇》连续剧总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新闻出版行业第3批领*人物。出版《论语抉微》《历代名家绘孔子圣迹图精解》等国学专著十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百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转载。曾在《广州日报》开设国学专栏《伟见论语课》。年出版《但约花影不约人:刘伟见古体诗选》,年出版《万物心:刘伟见现代诗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