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是什么?在普通人眼里这是一份职业。但对新闻工作者来说,记者不仅仅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还是根植于内心的坚守与情怀,更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理想之光。
11月8日“记者节”来临之际,人民摄影报重磅推出记者节特别策划《我是摄影记者》,本期为您讲述东莞日报程永强,四川日报何海洋,广州日报陈忧子,南方日报张由琼摄影背后的故事。
新闻工作者这一专职影响他人注意力的群体,再次被舆论的聚光灯照亮。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无论传播技术怎样革新,都不能忘记新闻人的那份初心。心中有梦想,镜头才能有力量!
东莞日报程永强
我还是更喜欢摄影
接到约稿信后,我翻看了一遍硬盘,凝视着过去拍摄的图片,忽然发现自己当摄影记者已经16年了。只有留下的作品,是永存的记忆。
年,我进入东莞日报社,正式成为一名摄影记者。那时是都市类报纸的*金时段,很多*报开辟了专门的社会类新闻版块,我负责突发新闻的采访,每天参与大量社会新闻报道,赶往新闻现场,接触各类型的社会新闻事件。这种接触社会、倾听社会、感受社会的历练,让我逐渐成长。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加速了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融媒体时代到来,势如破竹,各大报社相继成立了融媒体中心。在新传播格局下,短视频也呈现爆发式增长。一个能引起读者共情共鸣的短视频,往往会得到迅速传播,短时间内阅读量、点击量就能达到很高的数量级。这种传播效果,对摄影记者的影响是深远的,摄影记者纯粹地拍摄新闻事件图片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摄影记者“在现场”,图片、视频的采集+剪辑往往要在第一时间完成,并以最快的速度发回后方编辑,第一时间发布,这是挑战也是机遇。现在,我每次奔赴新闻现场,相机、视频拍摄设备和录音设备等都是必带的。
在获得好的定格瞬间时,往往会错过视频的拍摄时机。在图片与视频的取舍上,我往往倾向于图片。也许,在我内心深处,仍然更认同图片的表达方式。多年摄影记者的职业习惯已经深入到记忆里,无法轻易改变。图片是个体选择的瞬间和永恒。就像最近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摄影师的每一声快门都是告别,都是自己曾经驻足留恋过的好时光。”
在记者节到来之际,我想说,时代在进行着一场场动迁,作为摄影记者,我们虽然被时间裹挟着前行,但要直面它,记录它,这大概就是身为摄影记者的使命。
年6月21日,东莞多个镇街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工作。图为一名连续工作多时的医护人员在休息间隙喝水。
年8月31日,广东东莞,一位老兵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年1月26日,广东东莞,母亲在站台上与女儿亲吻告别。
四川日报何海洋
新闻摄影一直在路上
年10月29日早晨,进入冬季的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4℃。为了拍摄到在皮洛遗址考古工作人员的工作场景,早上7时我就蹲守在了发掘坑外。
就在几天前,我一路颠簸,经历了单程14小时的车程在稻城拍摄了中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返回成都。没想到,几天后又接到任务,二进稻城,拍摄皮洛遗址考古现场。作为四川日报的一名摄影记者,这是我20多年来工作的常态,一直在路上,一直在记录。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胜。如今,随着媒体形态的变化,新闻摄影也在改变,从而带来了新机遇,但所有的根本还是建立在新闻现场采访之上。
当下,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的摄影记者都面临着新闻线索短缺的问题,好的突发新闻图片大都在新媒体上首先呈现。所以,我平时非常注意积累线索,看哪些适合长期深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