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家庭学校社会如何承担起协同育人的重任?年广州市*协“有事好商量”第一期以“双减齐聚力家校社共育”为主题组织调研,由*协委员与相关职能部门于5月11日展开面对面协商。
市教育局表示,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校内课后服务参与学生人数占比88%,实现了“愿留尽留、愿托尽托”,其中又有90%的孩子午休能平躺睡。未来要让真搞课改、真实施“双减”的教师带出来的学生考得更好,使“剧场效应”中“站起来”的人都“坐下来”。
如何让大家“坐下来”?
做好“减负提质”的“加减法”
国家“双减”*策的出台,说明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但很多家长仍存焦虑:作业少了,培训也少了,孩子学业如何保证?
“要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要效率。”市*协委员、英东中学校长胡国胜建议把传统的灌输性教学转变为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同时在提高作业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作业总量。
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学明形容,“双减”的核心要义,就是让“剧场效应”中“站起来”的人都坐下来,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归美好。校外教培没了,校内作业少了,教育部门要做的就是增强校内供给的竞争力和创造力,把孩子吸引在校园、吸引在课堂,做好“减负提质”的“加减法”。
怎么减?“学、考、评”三个环节是关键。“学”,从作业布置走向作业设计,从作业检查走向作业监控,强调作业分层,让学习困难的孩子“吃得饱”、学习不费力的孩子“动动脑”、学有余力的孩子“跳一跳”;“考”,发挥指挥棒导向,增加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反套路”“反刷题”“反死记硬背”,让真搞课改、真实施“双减”的学校、教师带出来的学生考得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