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星期五下午,随着*埔书院工作人员深入探访佛山木版年画冯氏世家,“大师艺术课”系列公益分享活动第二期成功开展。活动由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广州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办,广州*埔书院承办,并由广东省唯品会慈善基金会提供支持。“大师艺术课”系列公益活动旨在通过邀请文化艺术名家作为嘉宾主讲分享,传播优秀中华文化,弘扬经典艺术美育,让更多青少年,尤其边远地区、农民工子弟学校的青少年,能够有更多渠道和机会接受良好的文化艺术美育熏陶。
本次活动邀请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佛山木版年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佛山木版年画第28代传承人冯锦强先生作为主讲嘉宾,为我们展示分享木版年画的发展与未来。
冯锦强首先为观众们讲述了佛山木版年画的历史传承。他说,始于宋元、盛于明清和民国早期,佛山木版年画经历过作坊余家、从业近万人的兴盛时期。冯氏家族从明代开始经营木版年画,其中清末开始参与的后起之秀冯标、冯均、冯炳棠、冯锦强一支,他们的“冯氏佛山木版年画”是目前佛山唯一保留下来的木版年画生产作坊。一百多年来,冯氏四代传人克服重重困难,只为坚守传统手艺的根、传承优秀文化的本。冯锦强先生说,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们热衷于下海经商,有大量的创业机会。但是他的父亲,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冯炳棠先生,因为他祖父临过世时一句嘱托,便放弃了许多经商机会,毅然决然地投身于传承木版年画。“我的祖父和父亲为佛山木版年画的传承做出巨大贡献,他们的精神鼓舞、激励着我,让我有了将佛山木版年画继续传承下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谈到佛山木版年画的传承发展,冯锦强先生说道,他在从业的过去二十多年,有过成功,更有非常多失败的案例,期间在不断地成长,不断地调整方向。年,他做了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开办木版年画主题概念馆,然而经验不足导致概念馆很快就关停。冯锦强意识到,想要更好地传承木版年画,不能只是单纯地坚持传承手艺,还需要传承中创新求变,结合实际生活、时代特色创新发展,甚至需要民间手艺匠人、各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们彼此“抱在一起”,汇聚形成合力、激发文化活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冯锦强在佛山木版年画的地域性特色上也在不断寻求突破。他说:“如今的佛山木版年画更多是岭南的风格特色,如何与不同地区的元素和习俗相结合以让更多的人接受,如何将人物的色彩与构图不断地进行创新设计,需要进一步努力!”
未来木版年画将会如何发展?冯锦强热切希望木版年画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价值意义,他也为此而努力践行着。他于年参与筹划开拍关于木版年画题材的电影,同时也将联合其他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努力将他们的文化艺术传承故事也拍成电影,做成系列,让大家通过电影来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提升我们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冯锦强先生继续说道:“现在国家和相关部门对于文化越来越重视,对于传承人们的保护*策也在不断加强。我们民间有力量,国家有*策,相信文化强国在未来几年内会迎来一个爆发期。我们对文化的传承和延伸是充满信心的!”
在分享中,冯锦强先生不仅详细为我们讲解分享了木版年画的工艺特色,还现场实操为我们展示佛山木版年画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从设计选材、雕版、套印、开相、描金、填丹、飞边到装裱等环节,无不体现着民间手艺人的匠心追求。短短一个小时的分享,既让观众深感文化传承发展的不易,也让观众感触文化艺术匠人坚守传承的责任感。
据了解,“大师艺术课”系列公益分享活动正在持续开展中,邀请文化艺术名家作为分享嘉宾,包括作家、书法美术家、声乐歌唱家、戏曲艺术家、话剧艺术家、全国金话筒主持人、动漫艺术家、非遗项目传承人等。期待通过系列公益分享活动的开展,让更多市民朋友,尤其广大青少年,一起发现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感受不同艺术的熏陶美育,追求更有品味的美好人生,共同助力祖国精神文明建设与时代健康发展。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实习生李缘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凌跃